字体
关灯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
第258章 昭义军建立[1/2页]

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m.28gl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,说得邓将军都愣住了。


显然,邓元敬将军也没想到,赵海平竟然会想出这样的一种破局方式。


一方面是因为邓元敬将军毕竟也是古人,大盛朝也是一个笼罩在忠君爱国阴影下的封建王朝,所以邓将军虽然在军事理论上超越了时代,但在这些思想上,与韩甫岳将军并无太多不同。


另一方面,也是因为韩甫岳将军此时面临的局势,确实是一个无解的局面。


后世之人研究历史,每每为韩甫岳将军而感到扼腕叹息的时候,也有两个议题被讨论得最多。


第一是,如果当初没有被十二道金牌召回,韩甫岳将军到底能不能完成收复燕云、直捣黄龙的伟业?


第二是,如果韩甫岳将军拒不奉诏,甚至当即黄袍加身,他又能走到哪一步?


对于第一个问题,后世的研究整体趋向于乐观。


因为韩甫岳将军当时已经把金人的精锐力量打崩,甚至金人自己都已经做好了撤出燕云的打算。大战的转折点已经过去,再往后打,只会此消彼长、越来越顺。


但对于第二个问题,后世的研究就整体趋于悲观了。


邓将军之所以说此事几乎不可行,也是作为一个专门的军事家,在专业角度给出的分析。


因为他的军队毕竟不是一支私军,想要谋反,需要稳固的根据地、持续不断的兵源、充足的后勤粮草补给,以及一个足够有号召力的造反理由。


而这些,韩甫岳将军都没有。


正如邓将军所分析的,韩甫岳将军此时所率的大军,后勤粮草都是由朝廷供应。一旦朝廷断粮,大军人吃马嚼,耗费甚巨,这些粮草又从哪来呢?


而且,一旦叛乱,其他各路的大军都不需围剿,只要后撤,让韩甫岳将军的大军暴露在金人的大军之中,伺机而动。


到时候,两面夹击,又无粮草,而且士卒必然军心涣散,战败就是定局。


所以从韩甫岳将军的视角来看,当时遵旨才是唯一的选择。


因为遵旨,一来可以保全大军,不让金人渔翁得利;二来可以展现出自己忠君报国的拳拳之心;三来,就算自己退了,只要不死,未来就还有再起的机会。


只可惜,他唯一算错了一点,就是齐高宗与秦会之两人的无耻程度。


赵海平已经看到了回去的结局,自然不想重蹈覆辙。哪怕是有可能众叛亲离、兵败身死,他也要打到最后。


历史上的韩甫岳将军如果叛乱,那他就不是韩甫岳将军了;而副本中的玩家如果还按照剧本来走,那也就不是玩家了。


可即便如此,韩甫岳将军当时遇到的问题仍在。


赵海平又如何解决?


对此,赵海平给出的回答是,女真人如何解决的,我就如何解决!


当初女真人靠着两千五百骑,十几年就从黑山白水之地一路东扩南下,打出了靖平之变。


而金人此时的十万大军都败在我的手上,我就算只剩两千五百人,又凭什么不能灭金再灭齐?


这番话,说的邓元敬将军也都哑口无言了。


听起来……还挺有道理……


此时他毕竟只是一个英灵,只负责为玩家出谋划策。真正做出决定的,还是玩家自己。


所以,邓将军也只能看着这个历史切片中的剧情,向着所有人都难以预料的方向发展了……


赵海平打定主意,对帐外的传令兵说道:“传令,擂鼓聚将!”


……


过了没多久,众将到齐了。


赵海平环视账内诸将。


这些将领中,成分各异。有他的子侄辈亲属,有从其他军队中带着部队来投奔的齐朝将领,有之前归附的义军首领或是散兵游勇的头目,还有就是由朝廷任命、直接受到皇帝辖制的将领。


而此时赵海平手上的军队成分,也大抵如此。


有南渡过程中就一直跟随他的部队,有其他军队中来投奔的各部,有归附的义军,也有击溃伪军后改造完毕的俘虏。


总之,整个军队成分,还是比较复杂的。


赵海平此时在军中的地位,与韩甫岳将军没有区别。这支强军是他练出来的,自然也因为他而凝聚在一起。


如果没了他,那么这支军队中的各部,很快就会分崩离析。


如果秦会之和狗皇帝再用出一些手段,刻意地将这支军队进行分化、拆解,那么这支军队的崩溃就会来的更快。


而一旦没有了赵海平这个最高统帅,没了万众一心、收复失地的志向,这支军队必然也会很快地腐化、堕落,在短短的数年之间,就会被糟蹋地全无战斗力。


而这一切,赵海平不需要费脑子去思考,历史上韩甫岳将军死后所发生的事情,他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。


此时,中军大帐中的诸将,都纷纷看向赵海平,不知道他这是何意。


有的将领面露不忍之色:“将军……难道你已经决定了,退兵?”


其他的将领,也都无话可说。


是啊,不退兵又能怎么办呢?


十二道金牌,再加上措辞严厉的旨意,这基本上意味着,只要不退兵,立刻就会等同于谋逆大罪。


赵海平环顾诸将。


他只是这个历史切片中的过客,没有办法像韩甫岳将军一样,对手下的副将一个个的都了如指掌。但这么长时间的练兵下来,又一起经历过大战,对这些副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

他无从确定自己能带走多少人,但,绝对不会一个都带不走。


赵海平深吸一口气,沉声说道:“诸位。


“自我练兵伐金以来,诸位一直伴我左右。打过不少大仗、硬仗、恶仗,可以说是与我一起出生入死。


“我们南征北战,挽救了多少危局,又救下了多少的无辜百姓!


“而现在,朝廷让我们退兵。


“十二道金牌,退兵已成定局。


“但是,你们可能猜不到退兵之后的结果。


“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们,未来的一年会如何。


“我会被夺去所有官职,冤死狱中。而你们中的人,可能会被迫致仕退休,可能会被害死,可能会被调往他处,可能会被打压、壮志全无。


“而这支军队,将被拆分、瓦解、快速地衰弱下去,不出数年,就再也没有‘冻死不拆屋、饿死不掳掠’的军纪和强大战力,变得和齐朝那些一触即溃的厢军没什么区别。


“这就是回京之后,我们将迎来的命运。”


诸将听得悚然色变:“将军,言重了吧?


“将军乃是国之柱石,就算朝廷要与金人议和,将军乃是有大功之人,他们岂敢擅杀?”


赵海平微微摇头:“你们又哪里知道,金人提出的议和条款?


“这条款中有两条,第一是必杀我,始可和!第二是和议成后,秦会之不可以无罪去首相!


“更何况,大胜之际,官家却突然要收回兵权,什么意思?一是官家已经不想再打,二是官家对诸将不信任了!


“你们好好想想,有秦会之在,我等若是回去,便是人为刀俎、我为鱼肉。


“难道你们要将自己的生死,寄托在秦会之这类人的仁慈之上吗?”


诸将面面相觑,全都无话可说了。


是啊,难道要将身家性命,交在侥幸之上吗?


朝中以秦会之为首的那帮大臣到底是什么德行,他们这群做将领的,比谁都清楚。


至于当今的那位官家,能否压住秦会之等人,保诸将无虞?


恐怕是不可能的。


齐朝自开国以来,便是以文抑武,对于统兵在外的将领,往往看得比敌国的威胁还要更大。


毕竟金人来了,只是烧杀掳掠一番,割地赔款、满足了他们的胃口,也就暂时退却了;可武人若是势力膨胀起来,那可是要黄袍加身的!


此时的官家已经有了收夺兵权之意,这意味着他对于前方的诸将已经不再支持、不再信任。


诸多信号叠加起来分析……


此时若是班师回朝,确实,凶多吉少。


当然,仍旧有大部分的将领不信,官家竟然会糊涂到如此地步,真要冤杀韩甫岳将军?这说不通啊!


但正如赵海平说的,确实有可能不死,但那也只是一种侥幸而已。


真的回去之后,那便是人为刀俎、我为鱼肉。将希望寄托在秦会之这种人的仁慈之上?又或者是将希望寄托在齐高宗这种人的明智之上?


怎么想,都觉得是在自寻死路。


一名副将声音有些发颤:“难道韩将军此次召集我们前来,是托付后事的?


“退亦死,不退亦死,岂不是无路可走了?”


赵海平摇头:“死?一死以全清白之身容易,可这朗朗乾坤,谁能再复!


“北方百姓翘首以盼,金人虽退但仍就虎视眈眈,方今天下,舍我其谁也?


“我不会死,也不能死!”


他从怀中取出一封旨意,“刺啦”一声,将黄色的绢布撕成两段。


“此乱命也,拒不奉诏!”


帐中的诸将,全都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
撕毁了皇帝的诏书,这已经是等同于谋逆!


其中也有直接忠于皇帝的将领,看到此情此景大惊失色,甚至想出言指责,但赵海平充满杀意的目光扫过,他们也只能默默地低头。


在军中,韩甫岳将军的地位如同神明,即便是撕了皇帝诏书要问罪,那也不是他们这些韩将军手下的将领能做的事情。


诸将一时默默无言。


赵海平早就料到他们会是这样的反应,淡然道:“我不为难你们。


“我只命你们做一件事。


“各自回到自己军中,跟士兵们说清楚:若是想要班师回朝的,便一起班师回朝,此地发生的事情,我会尽量与你们撇清关系。


“当然,秦会之那狗贼会不会放过你们,我就不能保证了。


“若是有士兵问起我要做什么……


“你们也同样告诉他们,胡虏未灭,北地百姓正翘首以盼有人能救他们于水火。


“此事,本该官军来做。可若是官军不能做,那我哪怕不要这官军的身份,也要继续做!


“我绝不会受秦会之的摆布,不会班师回朝,甚至还要继续北上,与金人决一死战!


“若是肯继续跟随我的,就留下来。


“当然,要跟着我,就要做好包括忍饥挨饿、众叛亲离等一切心理准备!”


众将不由得面面相觑,脸上全都带着骇然的神色。


这是要分道扬镳啊!


虽然没有明说,但韩甫岳将军的这番话,其实已经摆明了要对当前的整个军队进行一次提纯。


班师回朝的,还有跟他一起留下的,都各自承担后果。甚至有可能这两拨人,以后就要刀兵相向了。


这确实是一个极难做出的抉择。


第258章 昭义军建立[1/2页]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